兄台是什麽意思(女生叫我兄台是什麽意思)

 人参与 | 时间:2025-07-05 07:43:27

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兄台是什麽意思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兄台是什麽意思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人物姓名稱謂1.直呼姓名識記方法: 直稱姓名有四種,自稱姓名顯謙卑,作傳(zhuan)介紹人方知,厭惡輕視呼其名,尊長直呼幼卑者。

①用於自稱: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指南錄後序》)

②用於所厭惡所輕視的人: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餘慶獻諂於後。(《指南錄後序》)

③用於作介紹,為人作傳: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柳敬亭傳》)

④尊者對卑者稱名:求,爾何如?(《論語》)

⑤在尊者麵前,卑者互稱用名:夫子何哂由也?(《論語》)

2.稱字、號、諡號、齋名。

這種情況是稱呼者出於對被稱呼者的禮貌和尊敬。

①稱字: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送東陽馬生序》)

②稱號: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於義而焉者也。(《五人墓碑記》)

③稱諡號: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④稱齋號:蒲鬆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

3.稱官爵。

①稱官名:後人稱杜甫為“杜工部”,稱韓愈為“韓吏部”。

②稱爵名:寧南(寧南伯)南下,皖帥欲結歡寧南。(《柳敬亭傳》)

4.稱籍貫。

今南海之生未可卜。(“南海”代指康有為)(《譚嗣同傳》)

5.兼稱。

這種情況一般是先說官職,次稱籍貫,後稱姓名、字號。

四人者:廬陵(籍貫)蕭君圭(姓名)君玉(字),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遊褒禪山記》)

6.特殊稱謂。

①在姓氏後加上行第(或再加上名號、官爵):韓愈《同水部張員外籍曲江春遊寄白二十二舍人》

②職業+人名: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莊子ⷩ䊧”Ÿ主》)

③姓+之+人名: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左傳ⷥƒ–公三十年》)

④封地+人名:商鞅姓衛,商為其封地。

二、謙稱、敬稱、賤稱、特定稱1.謙稱記憶口訣。謙稱前綴:愚家小敝淺,鄙舍老賤寒。拙陋不敢管,竊勞寡奴犬。

古人在說自己時的謙稱因身份而有所不同。

一般人說自己可以說“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山人”,單個字可以說“仆”,如“仆竊不遜,近自托自無能之辭”(司馬遷《報任安書》),可以說“愚”,可以說“竊”,“愚以為”“竊以為”都是“我以為”的意思。

大臣們在君主麵前可以說“臣”、“微臣”,甚至說“奴才”(明清官員常用),犯了罪了說“罪臣”。

下級官吏在上級麵前說自己“下官”、“卑職”、“小吏”。

下級將領在統帥麵前稱自己“末將”。

君主自己稱呼自己時說“寡人”、“孤”、“朕”。

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

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不才”、“不佞”、“不肖”;

丫環在主子麵前自稱“奴婢”。

百姓在官員麵前說“小人”“賤民”、“草民”。

古代女子謙稱自己用“妾”、“妾身”、“賤妾”、“奴家”。

出家人稱自己“貧僧”、“貧道”、“貧尼”、“老衲”。

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

說自己家裏人時也用謙稱。自己的兒子“犬子”、“不肖子”、“賤息”;說自己的女兒“小女”;說自己的父母為“家父”、“家母”、“家嚴”“家慈”;說自己的妻子“內人”、“賤內”、“拙荊”;說自己的兄弟侄可用“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說自己的東西時也用謙稱,自己的房子“寒舍”、“蓬蓽”、“舍下”、“敝舍”;自己的文章為“無能之辭”、“鄙賤之語”、“拙作”;自己的意見主張為“管見”、“淺見”;表演技藝時說“獻醜”,自己的功夫為“三腳毛”。在別人之前發言不忘說“拋磚引玉”。

2.敬稱記憶口訣。敬辭前綴:屈老俯光請,雅芳拜華令;叨玉垂大賢,高貴恭惠奉。

敬稱:呼對方時用尊敬之語。

古人稱對方“子”、“吾子”、“君”、“足下”、“殿下”、“閣下”,複數有“二三子”。

臣子稱君王為“陛下”,太子為“殿下”。(“陛下”原意是台階下,“殿下”是“功殿下”,臣子門呼皇上太子時不能直呼,所以用“陛下”“殿下”來代替,以此來表示敬意。像稱呼一般人為“足下”、“閣下”也是同樣的道理。)

君王呼臣子為“卿”、“愛卿”。

稱呼對方父母時為“令堂”“令尊”,對方子女為“令愛”“令郎”,此處“令”的本意是“美好”的意義。

說別人的意見為“高見”、“高論”。別人的文章為“大作”。

稱呼兄為“兄台”、 稱呼弟為“賢弟”。

別人的妻子為“尊夫人”。

別人的徒弟為“高徒”。

別人的家為“府上”。

稱呼和尚為“大師”、“高僧”、“聖僧”、“法師”、“上人”(如有個叫弘一的和尚可以叫做“弘一上人”),對住持僧應尊稱為“長老”、“方丈”、“禪師”。對喇嘛廟中的僧人應尊稱“喇嘛”,即“上師”之意。

稱呼尼姑為“師太”、“尼師”、“法師”、“師父”等

稱呼道士為“道長”,仙翁(對老年道士的尊稱);仙長(對一般道士的尊稱)等

稱呼道姑為“仙姑”

尊稱老師為夫子、師父、師傅、先生、先哲。

還有:

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

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

仁,表示愛重,應用範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對於者,前麵要加上“先”字,如,稱已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妣”,稱已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

“敢以煩執事”(《燭之武退秦師》)(不直呼秦穆公,而呼他的手下是對穆公的尊稱。)

3.賤稱。與尊稱、謙稱相對的稱呼。表示對對方的侮辱、輕視。賤稱他人或他方。

如稱君主為獨夫”、暴君”。稱一般人為賊”、豎子”、鯫生”、野夫”、荒蠻”、黔首”等。

如《荊軻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毛遂自薦》:“白起,小豎子耳。”

《鴻門宴》:“豎子不足與謀!”

《孔雀東南飛》:“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

4.特定稱。

①加“從”表示叔伯關係:謝安,字安石,尚從弟也。(《謝安傳》)

②加“太”表示長一輩: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左忠毅公逸事》)

③加“先”表示已經逝世的尊長:嫗,先大母婢也。(《項脊軒誌》)

先考,指已逝的父親;先妣(b琯𜉯𜌦Œ‡已故的母親。

三、名、字、號

幼年時由父母命名,供長輩稱喚。

男子20歲(成人)舉行加冠禮時取字,女子15歲許嫁舉行笄(j䫯𜉧殦™‚取字,以示尊重或供朋友稱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義上存在著一定的聯係,有兩種情況:

①“名”和“字”詞義相近或“字”是對“名”的進一步闡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寬闊平坦的意思。

②“名”和“字”意思相反。例如,曾點,字皙。“點”指小黑點,“皙”指膚色潔白,“點”與“皙”意思相反。古人取字,通常是以兩個字為“字”。例如,諸葛亮,字孔明。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還有號(又稱別字)。

號是名和字以外的稱號。古時,人們為了尊重別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稱其字,而稱其號。號和名不一定有意義上的聯係。號可以有兩個字的,也可以有三個字以上的。例如:陸遊,號放翁;陶潛,號五柳先生;蘇軾,號東坡居士。字數多的別號有時壓縮為兩個字,如蘇東坡。此外,有人認為稱別人的字、號還不夠尊敬,於是就以其官職、籍貫來稱呼,如稱杜甫為杜工部,稱柳宗元為柳河東。

四、諡號、廟號、年號1.諡號。(美諡 惡諡 同情諡)

古代帝王、諸侯、高官大臣等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善貶惡,稱為諡或諡號。諡號是對者生前事跡和品德的概括。諡號按質分為三類:

①表揚的。

經天緯地曰文 布義行剛曰景 威強睿德曰武 柔質慈民曰惠 聖聞周達曰昭 聖善聞周曰宣 行義悅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綱治紀曰平 照臨四方曰明 辟土服遠曰桓 聰明睿智曰獻 溫柔好樂曰康 布德執義曰穆

②批判的。亂而不損曰靈,殺戮無辜曰厲,近內遠禮曰煬

③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懷,在國遭憂曰湣(m琮)

2.廟號。(祖 宗)

是指皇帝後,在太廟立室供奉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等。從漢代起,每個朝代一般是第一個皇帝的諡號太長,不便稱呼,所以唐宋以來的皇帝都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兩代才用年號來稱呼。

3.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可以作為表示年份)。

一般由皇帝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始創年號為元狩,並追稱“元狩”以前年號為“建元”、“元光”、“元朔”。此後形成製度。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

五、改元、尊號、徽號

1.改元。新皇帝即位後,一般都要改變紀年的年號,稱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如漢武帝改了十一次年號,唐高宗用過十四個年號。到了明代以後,才規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號來稱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號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稱為乾隆皇帝。

2.尊號、徽號。“尊”為尊稱,“徽”為美好。“尊號”和“徽號”都是為尊者加上的號,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號起於唐代。皇帝和皇後往往在生前就有尊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受尊號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皇帝曾尊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後,再加上徽號為“慈禧”。封建時代帝後的尊號可以加幾次,實際上都是臣子對他們的阿諛奉承。現代也有贈送徽號這種情況,但質和內容已不一樣,如孫炳文曾贈給郭沫若一個徽號—“戎馬先生”。

六、年齡稱謂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

初度:小兒初生之時。

繈褓:本義是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後來以此來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指二三歲的兒童。

齒齔ⷩ𝠩𝔯𜈴i㡯 ch㨮): 指兒童換牙時,五六歲。

總角ⷥž‚髫:指幼年兒童。

豆蔻年華: 指女子十三四歲。

笄(j䫯𜉥𙴯𜚦Œ‡女子15歲。

束發ⷦˆ童:指男子15歲。

冠ⷥŠ 冠ⷥ𜱥† :指男子20歲。

而立之年:指30歲。

不惑之年:指40歲。

知命ⷧŸ奤饑𝂷半百ⷧŸ婝ž之年:指50歲。

花甲ⷨŠ𑧔𒥭:指60歲。十天幹和十二地支按順次組合為六十個紀序名號,自甲子到癸亥,錯綜參互相配,故稱花甲或花甲子。

耆(q㭯𜉨‰𞯼š古指60歲為耆,50歲為艾。

古稀:指70歲。

耆耋(di㩯𜉯𜚦Œ‡高壽,老年。耋多指七八十歲。

耄(m㠯)耋:指高壽,指八九十歲。

期(q䫯𜉩 䯼š稱百歲之壽。

花甲重開:指120歲。

古稀雙慶:指140歲。

七、特殊稱謂1.百姓的稱謂。

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庶、黎元、生民、庶民、蒼生、氓等。

2.職業的稱謂。(職業+名)

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廚師,表明職業。《師說》中的“師襄”和《群英會蔣幹中計》中提到的“師曠”,“師”,意為樂師,表明職業。《柳敬亭傳》中的“優孟”,是指名叫“孟”的藝人。“優”,亦稱優伶、伶人,古代用以稱以樂舞戲曲為職業的藝人,後亦稱戲曲演員

3.不同的朋友關係之間的稱謂。

貧賤結交叫“貧賤之交”;

情誼契合叫“金蘭之交”;

同生共患難叫“刎頸之交”;

磨難相交叫“患難之交”;

友誼深厚叫“莫逆之交”;

一起長大的異好友叫“竹馬之交”;

平民相交叫“布衣之交”;

無分年齡叫“忘年交”;

不拘身份形跡叫“忘形交”;

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叫“車笠交”;

在道義上彼此支持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未曾謀麵叫“神交”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顶: 24962踩: 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