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雲 - 簡介
高登雲,男,秦腔文武小生。
自幼家境貧寒,7歲時隨母逃荒至長安,10歲入鹹陽新興社學藝,拜師黃德潭,半年後即能演出《黃鶴樓》、《回荊州》。13歲時又進入益民社,技藝得到進一步提高。出科後輾轉陝西、甘肅、河南等地演出。1952年參加西北秦腔實驗劇團,1955年隨團並入陝西省戲曲研究院。
高登雲 - 經曆
高登雲是陝西省禮泉縣人,1921年出生,1928年隨母逃荒到長安,因家境貧困,十歲入鹹陽黃德潭新興社學藝,不到半年即登台演出了《黃鶴樓》、《大回荊州》,他扮演的周瑜得 到了老師和觀眾的誇讚。一九三四年轉入鹹陽益民社科班,經過幾年的舞台鍛煉,又演出了《 子琦論琴》、《哭祖廟》、《翠屏山》、《周任回府》、《激友》、《截江》等戲。一次演出 中間,熱情的觀眾把寫著“藝術超群”的錦緞拋上台去,用這種民間傳統形式對他演出的成功 表示祝賀。那時的高登雲,尚不足二十歲,但已名揚數十縣。他的家庭生活很貧困,為了贍養 老母,隻好奔波四方,以積微資。十幾年中,跑遍了陝西、甘肅、河南等省的許多形式,結果仍一貧如洗。 全國解放後,他才有了真正的歸宿。一九五二年參加了陝西省秦腔實踐劇團(該團一九五五年 並入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技藝有了施展的廣闊天地,他先後創造了《風儀亭》中的呂布,《 法門寺》中的付朋,《打虎計》中的解珍,《殷桃娘》中的韓信,《紅娘子》中的李信,《蛟龍駒》中的王勉、程士英,《春秋配》中的石靜潑,《鍘美案》中的陳士美等數十個鮮明的舞 台藝術形象,為提高秦腔表演藝術水平作出了貢獻。
高登雲對演戲十分認真,能夠遵循批判地繼承戲曲遺產的精神,對自己演出的一些戲進行加工 ,剔除糟粕,使之更加完美,成為他的看家戲。如他在《拷寇》中扮演的陳琳,《殺狗》中扮 演的曹莊,深受群眾的歡迎,已被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院錄象保存。
高登雲 - 演出曲目
代表劇目有《鳳儀亭》、《法門寺》、《打虎計》、《殷桃娘》、《蛟龍駒》、《春秋配》、《拷寇》、《回荊州》、《截江救主》、《二度梅》、《伐子都》、《折桂斧》等。唱念做打俱佳,尤其工架戲最為出色,腰腿工夫深厚,表演矯健瀟灑,風流倜儻。有“風流呂布”、“活周瑜”的讚譽,在渭北地區演出時,給觀眾稱為“鞭子生”,長安、周至、戶縣的觀眾則叫他“鐵杆生”,從這些讚譽中,也可以看出他藝術功夫的紮實嫻熟。他演戲認真細膩,練功刻苦,晚年又積極收集整理了大量秦腔臉譜,為秦腔藝術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
高登雲 - 逝世
2009年7月15日,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原陝西省文史館名譽館員高登雲先生遺體告別儀式在三兆殯儀館舉行。高先生九歲師從梁德旗、黃育生先生,專工文武小生,1952年進入陝西省實驗劇團,1955年至1984年在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和演員訓練班分別擔任演員和教員,2005年5月17日因病不幸去世。
高登雲 - 評價
高登雲年輕時可是吼秦腔的好手。秦腔老藝人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吃魚(漁家樂)、拷寇、抱妝盒,要看武戲長阪坡。”意思是,能演這幾出戲,才算得是文武兼備的小生。而這幾出戲,高登雲都拿手。他十歲拜師學藝,半年就能登台演出,還不到二十歲的時候,他已經名揚陝西。有一次演出中間,熱情的觀眾還把寫著“藝術超群”的錦緞拋到了台上。高登雲一生能演的戲有一百多出,由於做派紮實,文武俱佳,觀眾都叫他“鐵杆小生”。
退休以後,因為疾病的困擾,高登雲唱不了戲了,但他仍然割舍不下秦腔,戲唱不了,就畫臉譜,他繪製的一千三百多幅臉譜,拿出來,足足有一大摞。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