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1)財政直接投入來增加居民收入,有何曆史經驗?1999年下半年財政投入540億用於增收,年化1080億,占當年GDP的1.2%,相當於2024年的1.6萬億。1999年下半年,半年時間國家財政投入540多億,增加居民收入(當年GDP約9萬億,占比1.2%),包括6大群體:①國企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②失業保險金;③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④機關事業單位在職職工工資和離退休人員的離退休費;⑤提高國有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補發拖欠的國企離退休人員養老金;⑥提高部分優撫對象撫恤標準。
2000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從去年7月1日起,國家較大幅度增加了城鎮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包括將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水平、失業保險金水平、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水平提高30%;增加機關事業單位在職職工工資和離退休人員的離退休費;提高國有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補發拖欠的國有企業離退休人員統籌項目內的養老金;提高部分優撫對象撫恤標準等。落實這些措施,國家財政共增加支出540多億元,全國有8400多萬人受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考慮價格下降因素比上年實際增長9.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3.8%。貧困人口減少800萬人。”
(2)當前可以如何增加居民收入:2種方式、6個群體、1個製度。2種方式是指①加大財政對終端消費的直接投入;②提升社會保障水平。6個群體包括:①重點就業群體,如學生、農民工、退役軍人;②城鄉基礎養老金,主要麵向農村老人;③醫保補助,主要麵向中低收入者;④生育補貼,主要麵向已婚待育夫婦;⑤失業人員,領取失業金;⑥機關事業單位。1個製度是指勞動者工資正常增長機製。
(3)有多少資金可以用於居民增收?參考1999年(GDP比重1.2%),最多可以投入1.6萬億(預計24年名義GDP規模為134.8萬億),考慮到近幾年財政壓力,1.1萬億左右的投入可能較為合適(GDP的0.8%)。可以考慮5個投向,我們按照不同假設測算了每個方向需要的資金量:①提高城鄉基礎養老金45%,大約需要2000億。②增加醫保個人繳費的補助,需要1000億左右。③生育補貼,按照我們的兩種方案,需要3300億。④失業金領取,需要1500-2000億。⑤提高公務員工資,增幅5%,大約需要2800億。
第一,提高城鄉基礎養老金45%約需2000億。2023年基本養老保險支出4612億元,1.7億人領取,主要是農村老人,每人月均領取222元左右。如果每人每月領取養老金提高100元,收入增幅45%,靜態情況下需要投入2040億元(1.7億人*100元*12個月=2040億)。
第二,增加醫保個人繳費的補助約需1000億。2024年醫保財政補助670元,個人繳費400元。如果對個人繳費部分再由財政補貼一半,覆蓋4.8億農村常住人口,需要約960億元。
第三,生育補貼約需3300億。考慮兩個補貼方向:一是為初次分娩孕婦提供1萬元的一次性生育補貼,二是3歲以下兒童每月提供800元撫育補貼等(每年約1萬元)。我國3歲以下兒童約2920萬(按2021-2023年出生人口推算),每孩1萬塊需要約2920億;目前每年約900萬出生人口,其中接近500萬一孩(按2023年比例推算),補貼初次分娩孕婦需要500億。兩類資金加總約3300億,可以實現鼓勵初婚初育、擴大消費等多方麵效果。(見報告《提振消費:5個方向與17個抓手——挖掘消費空間係列一》)
第四,提高失業金受益率需1500-2000億。2023年,我國失業保險的收益率約為14.7%(參保收益率為28.3%),許多失業人員無法順利領取失業金。如果領取失業金人數可以翻一番,按照2020-2023年失業金支出規模翻一番,大約需要1500-2000億。這樣一來失業保險結餘資金壓力較大,需要財政額外增加轉移支付。
第五,提高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5%約需2800億。2023年非私營單位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行業的收入增速降至-0.28%,年收入11.7萬,較上年減少332元。假設明年增速提高至5%,人均增收5855元。按照2023年公積金年報,機關和事業單位繳費人數為4836萬。據此計算,提高機關和事業單位5%工資,需要2830億元。
(4)直接增收,可以拉動多少消費?如果居民部門增收1.1萬億,按照過去4個季度0.687的消費傾向來看,約有7500億能轉化為消費,對居民消費和社零增速的拉動分別為1.0和1.5個點。
風險提示:各個方向的資金量僅為對應假設下的測算,假設前提變化或者政策方向變化,都會帶來結果的變化;曆史增收政策推演未來可能有偏差;其他因素拖累居民收入,如財產收入增速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