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行业资讯     |      2025-07-05

家庭背景

章俞者郇國公之族子也,早歲不自拘檢,侍女楊氏年少而寡,俞與之通。已而有娠,生子。初產之時,楊氏欲不舉,楊氏母勉令留之,以一合貯水,緘置其內,遣人持以還俞。俞得之雲:“此兒五行甚佳,將大吾門。”雇乳者謹視之。既長登第。

人物經曆

少年章�

章�是福建省浦城人,在這個閩北小城,現在還傳誦著不少章�的佳話。如:章�少聞雞練筆,博學多才,文采飛揚等。章�長大後,不僅成為一代政治家,同時還是著名的書法家。《宋人書法》、《三希堂法帖》等都刊有他的作品。宋黃伯思在《東觀餘論》中評論章�的書法作品時說:“近百年來,書法家中惟有章�能表達筆意,雖然精巧方麵不如唐人,但筆勢上超過了唐人,意境在初唐四大家中的褚遂良、薛稷之上,暮年愈妙,神采像王羲之。”瀟灑成就了章�,也造就了他波瀾起伏的人生。章�的書法藝術可以千古流芳,而他的宦海沉浮故事,隨著時光的流逝,將漸漸失去脈絡。“為官一張紙,文章千古事”,用在章�身上,很合適。自從王羲之的《蘭亭序》問世後,書法的兩大功效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即漢字作為表達思想的符號,具有實用價值;同時,漢字作為書法藝術的研究對象,又具有審美價值。曆史上許多書法家力求通過信劄這種形式,把這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現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章�的《會稽帖》,就是宋人信劄的書法藝術珍品。

強硬態度

中進士之後,初任縣官,以歐陽修推薦,入朝試館職,被劾,複出任縣官。宋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王安石秉政,賞識章�之才,用為編修三司條例官,協助推行新法。荊湖溪峒諸蠻為患,熙寧五年(一○七二),章�受命察訪荊湖北路,經製蠻事三年有餘,開拓境土數百裏。其後曆任朝廷及州郡官。宋哲宗即位,遷章�知樞密院事。其時宣仁太後臨朝,用司馬光、呂公著主政,盡罷新法,章�力爭,因而被黜出外郡。章�以勇往直前的風格,堅持王安石變法,並爭辯於宣仁皇後簾前。最後遭到打擊,被黜為汝洲(今河南臨汝)知州。在後來的七八年間,又遭到保守勢力的多次罷免。元�八年(一○九三)。元豐三年(1080年)神宗起用章�為參知政事。是時王安石意誌消沉,退居金陵。而熙寧新政在元豐間基本上能夠得以延續,同章�、蔡確(元豐五年任相)等變法派領袖堅持變法立場是分不開的。章�為人剛直,對新法和王安石持絕對肯定態度,對哲宗忠心耿耿。堪稱為哲宗朝的複興名臣,由於宋朝皇帝對外態度懦弱對少數民族的態度就是用錢買和平,俯首稱臣,國內不滿情緒高昂,每年都有無數起農民造反事件,宋朝在與西夏、遼國的戰爭中屢喪邊兵,異族國家反而越來越強。章�和宋朝哲宗之前皇帝對少數民族的態度截然不同章�的態度就是一個字u2019u2018打u2019u2018,所以章�執後政立即擴張軍備,儲存糧食,積極備戰,沒幾年便派遣北宋名將章�與其子章律西征西夏、遼國,因此章�不愧為東方的鐵血宰相。同時對守舊的黨羽如司馬光之流的墳墓進行開棺鞭屍,徹底打壓守舊派的氣焰,同時貶斥諸多守舊黨派人士,如蘇軾等和眾多韓琦,文彥博派係人員。更主張對高太後進行清算,然而未能成行,功虧一簣,以至於後來高太後派係的神宗皇後向太後能夠安然無恙的自立北宋朝的亡國之君徽宗。倘若清算高太後能夠成行,則能夠更加深深的打擊舊黨,維持神宗和王安石的新政,進一步增強國家軍事力量,從而保持北宋對異族的軍事打擊優勢,從而有可能避免隨後而來的靖康恥,宋氏南渡,國土淪喪,進而整個漢民族在舊黨盛行的南宋時代第一次整個民族淪喪異族之手。章�堪稱為哲宗朝的中興名臣,後世由於南宋朝均為舊黨把持,因此對其大加侮辱和誹謗,然而站在曆史高度,他不愧為一個正直不阿,才能超重的北宋堂堂名相。隨著政局的動蕩,章�一生幾起幾落,《宋史》竟把他列入“奸臣傳”,給他定的主要“罪狀”是,盡複熙豐舊法,黜逐元�朝臣;肆開邊隙,詆誣宣仁後。個性豪俊,美姿容,博學善文。宋哲宗去世後,瀟灑的章�在繼承皇位的人選問題上出錯了牌。宋哲宗一去世,朝廷內部就發生激烈的繼位之爭。章�堅持禮律,要立簡王或申王,皇太後則要立端王。章�堅決反對,並一針見血地指出:“輕佻不可君天下!”最後,端王還是當上了皇帝,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花花公子似的徽宗皇帝。宋徽宗即位後,把章�貶為越州(今浙江紹興)知州。不久,又貶為武昌軍節度副使。此時,有一個叫任伯雨的人,對章�落井下石,說他想追廢宣仁皇後,於是,再被貶到雷州(今廣東海康)任司戶參軍。瀟灑的章�終於心力兩廢,1105年病死睦州(今浙江建德)。

禍及子孫

章�生活在北宋太祖“不殺大臣”祖訓的年代,相對於文化大革命時許多大幹部被迫害致死,章�能夠活到七十多歲,已經夠幸運的了,這話也許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從另一方麵來說,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的許多大幹部很快得到了平反昭雪,子孫也並未受到太多的牽連;而章�確因堅持改革,遭到了極其不公正的待遇,禍及子孫,沉冤千年。守舊派不僅對其大加侮辱誹謗,將其納入奸臣傳。甚至還規定章�及其家族後裔永世不得入朝為官,將其書法著作全部焚毀,從這方麵來說,章�所受的冤屈遠比他人更多。章�與很多真正的奸臣比起來,他的行為也是在正常的政治鬥爭範圍內,隻是恰恰他鬥的對象都是皇帝、太後和像司馬光、蘇軾這樣的千古“正麵”文人,後世被唾沫淹死也就不奇怪。有史料記載,章�對朋友,他是非常的灑脫、豪爽,而且還很有同情心,仗義氣;在官場,他對權貴、包括皇帝都是不卑不亢。章�見識卓著,雷厲風行,乃治國之能臣,類似於春秋時期的伍子胥,是個典型的剛烈丈夫。惜乎變通不足,遭小人暗算而沉冤千載。惜乎?悲乎!

章�死後的第六年,朝廷又恢複了章�的名譽,並追封他為觀文殿大學士。曆史有時似兒戲。17年後,當宋高宗看到任伯雨告章�詆誣宣仁皇後的奏章後,為了維護皇權,又老賬重提,剝奪了章�的追封,並規定他的“子孫不得仕於朝。”章�為人多謀善斷,對政治特別敏銳,知人善任,同時具備很高的軍事才能,文武兼備。如果宋朝能夠接受他的建議不選端王,那麽就不會有宋徽宗。不會有金滅宋的結果,中國甚至可以最先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章�出生於官爵世家,一生在官場度過。忠於君王,結黨不謀私,矢誌變法,無私無畏。《宋史》也不得不承認章�“敏識加人數等”,“不肯以官爵私所親”。章�教子有方,三個兒子“連登科”,隻有三兒子章援“嚐為校書郎”,“餘皆隨牒東銓仕州縣”,沒有一個因為他身為宰相而做上大官的,“訖無顯者”。章�與妻子情深意篤,其妻死後,章�“悼亡不堪”,無可奈何,其情可見。在離開越州任時,“夷人清其去,以薔薇露灑衣送之”可見與平民百姓也感情深厚。宋徽宗即位後章�因反對其當皇帝,再加上守舊派群起報複,章�因而被一貶再貶,但當時因為章�之子寫血書為其平冤,宋徽宗看了之後深感其孝順,遂沒聽從守舊派的做法,足見章�教子有方,而並非守舊派寫的章�死後身邊無一人陪伴,還有什麽章�屍體手掌被老鼠吃掉一個指頭。

章�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京城軼事

章子厚�,初來京師,年少美豐姿。嚐日晚獨步禦街,見雕輿數乘,從衛甚都。最後一輿有一麗人,揭簾以目挑章。章因信步隨之,不覺夕,婦人以手招與同輿。載至一甲第,甚雄壯。婦人者蔽章雜眾入,入一院甚深邃,若無人居者。少選,前婦人始至,備酒饌甚珍。章因問其姓,婦人笑不答。自是婦人引儕輩迭相往來甚眾,俱亦姝麗。詢之,皆不顧而言他。每去則以巨鎖扃之,如是累日夕。章體為之疲,意甚傍徨。一姬年差長,忽發問曰:“此豈郎所遊之地,何為至此耶?我主翁行跡多不循道理,寵婢多而無嗣息,每勾致少年之徒,與群婢合,久則斃之,此地數人矣。”章惶駭曰:“果爾,為之奈何?”姬曰:“觀子之容,差非碌碌者,似必能脫。主人翌日入朝甚早,今夕解我之衣以衣子。我且不複鎖門。候至五鼓,吾來呼子,亟隨我登廳事,我當以廝役之服被子,隨前騶而出,可以無患矣。爾後慎勿以語人,亦勿複遊此街。不然,吾與若皆禍不旋踵矣。”詰旦果來叩戶。章用其術,遂免於難。既貴,始以語所厚善者,雲後得其主翁之姓名,但不欲曉於人耳。

與宋神宗

神宗時以陝西用兵失利,內批出令斬一漕官。明日,宰相蔡確奏事,上曰:“昨日批出斬某人,今已行否?”確曰:“方欲奏知。”上曰:“此人何疑?”確曰:“祖宗以來,未嚐殺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始。”上沉吟久之曰:“可與刺麵配遠惡處。”門下侍郎章�曰:“如此即不若殺之。”上曰:“何故?”曰:“士可殺不可辱。”上聲色俱厲曰:“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曰:“如此快意,不做得也好。

開拓梅山

當時宋正經製南、北江蠻族,任命他為湖南、北察訪使。提點刑獄趙鼎說,峽州群蠻苦於他們酋長的刻薄,謀求歸附,辰州平民張翹也說南、北江群蠻欲歸順朝廷,宋廷就把這事交給章�。章�派遣李資、張�等人去招撫群蠻,卻被他們的酋長殺死,於是章�發兵攻討,因此兩江騷動。神宗懷疑章�未按原計劃行事,王安石告誡章�不要輕舉妄動,章�則認為按原計劃行事不會有太大的收獲,於是發兵平定懿、洽、鼎三州。因蠻人占據潭州的梅山,章�就乘勢南下。轉運副使蔡燁說這件事不能馬上成功,神宗也同意,把這事專門委托給蔡燁,王安石極力支持章�,雙方爭論不止。蔡燁處理問題久不能解決,王安石推薦章�,熙寧五年章�收複梅山,並設置新化、安化二縣,對梅山地區進行了推行教化、發展生產等有效的開發。章對梅山地區的發展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他的曆史功績應予肯定。

章�書絕壁

章�嚐與蘇軾同遊南山,抵仙遊潭,潭下臨絕壁萬仞,岸甚狹。子厚推軾下潭書壁,軾不敢。子厚履險而下,以漆墨濡筆大書石壁上曰:“章�蘇軾來遊。” 軾拊其背曰:“子厚異日得士,必能殺人。”子厚曰:“何也?”軾曰:“能自拚命者能殺人也。”子厚大笑。

救蘇軾一命

在“烏台詩案”中蘇軾被捕下獄,命將不測。有一天,宰相王�麵見宋神宗,奏陳:“蘇軾對於陛下有不臣之意。”宋神宗聽後不相信,就問王�:“蘇軾固然有罪,但對於朕還不敢這樣吧?愛卿怎麽知道的?” 王�說,有蘇軾的詩為證。他曾作《檜》詩:“根至九泉無曲處,歲寒唯有蟄龍知”,此句大有問題,大有文章。陛下請看,龍本在天上飛,蘇軾卻要在地下求什麽蟄龍,還要在九泉之下去求,這不是詛咒皇上,要造反嗎?王�之言,如果皇帝聽信了,蘇軾就要有誅滅九族之禍。章�當機立斷說道:龍並非專指人君,大臣也可以被稱為龍。”宋神宗很讚同章�的觀點,他說:“是啊,諸葛孔明被人稱作u2018臥龍u2019,東漢潁川有u2018荀氏八龍u2019,難道他們都是人君嗎?妄加評論,他自己詠歎檜樹,與朕有什麽相關呢?對於詩人的作品,怎麽能這樣斷章取義”章�、宋神宗的一番話,說得王�啞口無言。

退朝以後,章�追上王�,問道:“相公為何要如此,是想滅掉蘇軾滿門嗎?” 王�把責任推到另一位大臣舒�頭上,狡辯說:“這是舒�說的。”章�一聽,氣不打一處出,也顧不得什麽禮節了,說道:“舒�說的話就那麽值得你來販賣嗎,他的唾液你也要當食物吃下去嗎?”

與蘇軾沾親

蘇東坡弟弟蘇轍的第三個兒子,娶的是黃實的女兒,故稱黃實先生為嶽父。而黃實又是娶的章淳之女,他又稱章淳為嶽父,當然章、蘇兩家也就沾親了。

與蘇軾

王安石變法,蘇軾是反對王安石的激進改革的。從這個時候起,蘇軾和章�這兩個朋友便劃分成了兩個陣營。年寫諷刺詩案件之後,蘇軾給貶到黃州,隻有虛職。此時章�已經做到了副宰相的位子,經常寫信規勸蘇軾,蘇軾回函中有這樣的句子,“平時惟子厚與子由(蘇轍字)極口見戒,反複甚苦。”

哲宗元�元年,新皇帝九歲,皇太後臨朝,重用蘇軾,八個月之內,連升三次,為翰林學士,知製誥。這個職位很重要,幫皇帝起草國書的。而此時,蘇轍在京為右司諫,做法狠毒,把和王安石一派的變法派人員全部降職,章�亦在其列。

宣仁皇太後死後。蘇軾的大靠山沒了。哲宗即位後,章�為相,貶蘇軾到嶺南。蘇軾在惠州,做詩“為報詩人春睡足,道人輕打五更鍾”。這首詩傳到首都,章�一看,就再貶蘇軾到海南。

新皇太後攝政,又開始赦免元�大臣,蘇軾被批準返回大陸。蘇軾北歸,一路受到熱情的款待,有人是他朋友,有人慕其文名,路經靖江的時候,許多文人朋友都來拜見他,章�的兒子章援沒來。當年蘇東坡作主考官,親自第一名錄取章援,按照當時的傳統,章援當為蘇軾之門生。章援感覺到蘇軾可能會再次當政,就怕蘇軾以其父之道報複,於是給蘇東坡寫了一封信,很委婉,意思是說輔佐君王的人,一言之微,足以決定他人之命運。

蘇軾給章�回信了,這樣寫的:某與丞相定交四十餘年,雖中間出處稍異,交情固無增損也。聞其高年寄跡海隅,此懷可知。但以往者更說何益?惟論其未然者而已。……,書至此,困憊放筆,太息而已。(1101年)六月十四日。

章�執政

打壓守舊黨

宋哲宗親政,以紹述熙寧、元豐為誌,明年改元為紹聖,起用章�。章�東山再起後,不遺餘力地推行新法,掃除了一切保守勢力。以“詆毀先帝,變易法度”的罪名,剝奪了已去世的司馬光的追封;又以朋黨的罪名,對妨礙變法的大臣,包括他的好友蘇東坡等進行排斥。由於他的重拳,變法中的一些重要法律,如《青苗法》、《免役法》等得到了推行。在這場政治鬥爭中,他如天馬行空般揮毫,行雲流水般潑墨,瀟灑自如。章�首先從司馬光開始,司馬光當時已經去世,章�取消其爵位和榮銜,並勸諫宋哲宗下詔掘墓鞭屍打壓守舊黨的氣焰,但皇帝聽從其他官員的意見,沒同意。在章�的勸諫下朝廷差人把司馬光的牌坊拆了,皇太後賜的碑文也磨平了。與此同時積極與外國通商,進行海外貿易,因此日本、朝鮮等國紛紛派遣使臣訪問宋朝並開始學習宋朝文化。以此鑄就了繁華的北宋。章�雖對付舊黨手段過激,事同弄權,但能不以官爵私其親人。哲宗駕崩,向太後主政,力主端王趙詰登基,章�大呼”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曾布側雲“章�,聽太後處分”,章�叩拜而退,端王稱帝。宋徽宗立,遷章�特進,封申國公,然以章�嚐反對其嗣立,遂生嫌隙,改用韓忠彥、曾布為相,調和新舊兩黨。章�則以罪貶逐於外,至崇寧四年卒。

討伐西夏遼國

在對外政策方麵,章�更是縱橫馳騁,一改屈服妥協的政策,一方麵實施“淺攻耕”戰略,使虎視眈眈的西夏陷於被動。另一方麵在鄰近西夏的邊境修築防禦工事。1098年10月,在章�的部署下,取得平夏大捷,擊敗西夏30萬大軍,使西部邊境地區的局勢得到了穩定,邊境百姓得以安居。章�既為相,複行新法,大肆貶摘守舊黨大臣,生者流竄,死者追貶奪諡,並勸諫宋哲宗追廢宣仁太後,因宋哲宗感悟其非而止。章�把昔日的變法派全部召還至京都,委以重用。章�派遣章�進攻西夏,收複會州並從西夏手中奪取了天都山和橫山一帶的主要地利和“山界蕭部”,確立了新的疆界,章�發現西夏邊境堡壘約3萬人防守但兵力分散,夏國邊寨各相去二、三十裏,每寨止八百餘人,就派折克適統涇原兵八千,一日夜馳至韋州(韋州居橫山北,曩霄時立靜塞監軍司,屯集人馬,防拓興、靈諸州,)直入西夏監軍司所,悉獲牲畜、器物,西夏軍大敗。

平夏城大捷

章�與章律在淺攻西夏的同時加緊築壘,堵住西夏的進攻通道,“築二城於石門峽江口好水河,賜名平夏城、靈平砦,既而環慶、�延、河東、熙河皆相繼築城,進拓其境,夏人愕視不敢動“特別是平夏城的修建使得西夏從沒煙峽進攻通道被堵死,西夏隻好動員三十萬人強攻結果死傷慘重,章�與章律隨即率軍反攻一舉擊敗西夏數十萬大軍,

全殲西夏敗軍

夏軍退兵時取道環州西南的洪德砦,然而章�早已安排折可適埋伏於此,並通過不斷的情報掌握著夏軍的準確動向。十八日淩晨夏軍大隊通過洪德砦,折可適先放過其前軍,待中軍到時,認準小梁太後的旗號突然襲擊。夏軍未料到這個小砦中會埋伏這麽多宋軍,頓時大亂。此時章�派來的援軍李浩的軍隊正趕來,但沒有立即加入戰場,而是跟隨夏軍後隊,停頓休息。夏軍殿後部隊趕到後,鐵鷂子加入戰場,形勢發生了逆轉,折可適敏銳的撤回砦中休息。夏軍抓住機會向洪德砦猛攻,宋軍百般抵抗,撒鐵蒺藜、發神臂弓,甚至動用了剛研發出的新武器:虎踞炮。夏軍傷亡非常慘重,到午夜時開始不支。折可適判斷準確,開門出戰,而此時養精蓄銳一整天的李浩才開始發起總攻。夏軍再不能扛,徹底潰敗,除被陣斬之外,許多夏軍墜入山崖,更多的丟盔棄甲逃入鄉裏。小梁太後幾乎被擒,最後丟棄儀仗更換服飾才勉強得脫,隨後收複諸多失地。在環州韋州等重大戰役中擊敗曾經侵擾北宋西北邊境多年的勁敵西夏,北伐宋朝勁敵遼國,收複被司馬光無恥割讓的橫山諸多要塞。

曾布落井下石

向太後問眾位大臣誰能繼統,章�作為宰相,當然應該第一個發言。 他張嘴就說:“母以子貴,如果繼統的話,應立先帝同母弟簡王。”也就是說,應該立跟先帝同一個媽生的第十三子簡王。他這句話一說完,太後的臉色馬上就變了。雖然隔著簾子章�可能看不到,但是他也馬上明白這話說得太魯莽了。果然,太後隔簾就發問:“宰相你說的這叫什麽話,什麽叫同母弟啊,這六個皇子難道不都是哀家的兒子嗎?”這下宰相就傻了。因為哲宗皇帝本身就是庶出,不是向太後親生,而是朱太妃所生。現在如果再立朱太妃所生的簡王,那朱太妃就有兩個兒子先後為帝。太後雖然是正位中宮,有這個位份,但是倘若朱太妃的兩個兒子都當皇帝了,那太後和朱太妃的關係就不好處了。因此,太後勃然變色,章�的這個提議也就作廢了。

既然立簡王不行,章�於是又提了一個人。他說:“按照長幼之序,當立九子申王。”因為皇子前十位裏就剩老九了,所以應該立老九申王。 他一說完,滿朝文武,包括太後都樂了。為什麽?因為申王有目疾,是個盲人。甭說中國曆史,就是世界曆史上,好像也沒有盲人做皇帝的。太後心想,你說立申王,他連奏章都看不了,你這不是成心的嗎?所以章�一說,大家一樂就完了,根本就不再討論了。

再往下數,就該十一子端王了。章�心中暗說,不好不好,實在不好!因為他知道,端王整天就是踢球、賞花、寫字、畫畫,跟名妓勾勾搭搭,怎麽可以君天下?章�確實有識君之才。果然,太後在簾子後麵說:“那這樣一來,下邊就該端王了吧。”章�一聽,腦子就亂了,也不顧君臣禮儀,大喊一聲:“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這一句,可就為他後麵的淒慘人生埋下了伏筆。我們想一下,他敢說端王輕佻,那一旦端王當了皇帝,他能有好下場嗎?所以,章�一代名臣,最後淒淒慘慘,被貶死在了外地。

太後聽了章�的這句話很生氣,心想,你說立誰就立誰,我立的你就給否了,而且連君臣禮儀都不顧,這還得了?這個時候,同僚們也開始落井下石了。當時的樞密使曾布,覬覦宰相的位置已久,他想,先帝在位十年,章�當了六年宰相,如果再讓章�看中的人做了皇帝,那還有我當宰 相的時候嗎?所以,曾布這個時候就跳出來指責章�,說他“所發議論,令人驚駭,不知居心何在”。這樣的大帽子一扣,給了章�一個承受不了的罪名,他就沒法再說話了。這時,太後發言:“先帝嚐言,端王有福壽,且仁孝,不同於諸王。”說這個孩子有福壽,而且非常孝順,不同於 其他的皇子。最後太後拍板,說就立端王。隨即召端王入宮,在大行皇帝靈柩前繼位,這就是宋徽宗。宋徽宗能當上皇帝,第一個原因就是他的皇兄哲宗死後無子。哲宗和徽宗就是北宋的第七、第八代皇帝,是兄弟倆。他們的父親,是北宋的第六代皇帝宋神宗。神宗一共有十四個兒子,但是從老大到老五,及老七、老八、老十這八個兒子全都夭折了,隻留下六個長成年的皇子,哲宗是第六子,徽宗是第十一子。

蘇轍與章淳在雷州遭遇異同

紹聖元年(1094年),曾被蘇轍彈劾過的章�拜相,章�拜相後便開始收拾反對變法的元佑保守派大臣了,三年後,由於變法派與保守派的激烈黨爭,蘇轍被章�責授化州別駕,雷州安置。

其實,章�的外甥女嫁給蘇轍的第三個兒子,另外蘇東坡弟弟蘇轍的第三個兒子,娶的是黃實的女兒,故稱黃實先生為嶽父。而黃實又是娶的章淳之女,他又稱章淳為嶽父,當然章、蘇兩家也就沾親了。章�執政後開始進行對守舊派人員的處理!

章�把蘇轍謫徙雷州時,初來乍到的蘇轍水土不服,僅十來天他就瘦得“帽寬帶落驚僮仆”。所幸的是,敬賢如師的雷州當地官員百姓對他愛戴有加,雷州知縣張逢幫他租憑太廟齋郎吳國鑒的住宅,海康縣令陳諤也派人加以修葺一新,並每月親攜灑食來款待蘇轍。雷州人民的厚義,蘇轍感激涕零,在《次韻子瞻和淵明擬古》中讚道:“邑中有佳士,忠信可與友。相逢話禪寂,落日共杯酒。……米盡鬻衣衾,時勞問無有。”

對蘇轍的處置,也顯示了章�政治手段的偏激。蘇轍在雷州受厚待的消息傳到章淳等耳裏,他竟密令把蘇轍從官舍中逐出。章�還故意刁難蘇轍,還立了一個新規矩:下令不許他居住公家的宿舍。於是,曾經擔任過副丞相的蘇轍無可奈何,隻好租賃民房居住。章�還派董必明查暗訪,誣蔑蘇轍強占民宅,要加以追究。幸虧蘇轍道高一丈,未卜先知章�要來這招,提早防備,寫下了很明晰的租約,呈了出來,章�查因確有租房契約才作罷。多年後,人們為懷念蘇東坡兄弟,便又將蘇轍在雷州的住所改建為蘇家兄弟的祠堂。

也許是上天的故意捉弄,最後章�也被貶到雷州,亦向雷州民眾賃屋居住,但是遭到拒絕。章�生氣地問,賃屋居住乃是所在皆有的事件,為何唯獨雷州不行?房主回答說本來與別的地方是一樣,自從蘇公來過以後,就變了樣。章�奇怪地問,難道是蘇轍叫你們以後要這樣的麽?房主說:“前蘇公來,為章丞相幾破我家,今不可也。”章�聽了,不禁滿麵羞慚,心裏默歎道,不想當日要害蘇轍沒害到,今日反自食其果。無奈之下的章�也隻得如例議租民房,深悔當日不該拿著施諸人。

同樣被貶雷州,曾當副宰相的蘇轍被雷州人們列為“十賢”,而曾當丞相得章淳卻不能入選。蘇轍人品高尚,正氣凜然,學識淵博,政績卓越,而不是阿諛奉承,為五鬥米而折腰之輩,把他列為“十賢”是反映雷州民眾的意願;章�雖曾居宰相之位,亦是北宋一代名相,但是對付守舊派的手段過於偏激,改革極度激進。又由於後世皆為守舊派執政,對其大加侮辱誹謗。所以後來還被文天祥撰寫的《雷州十賢堂記》碑文點名指責,遭雷州人民唾棄是在所難免的。

章�名列奸臣傳(冤)

一.盡複熙豐舊法

神宗死後,哲宗元�間,宣仁太後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任相,盡廢新法,史稱“元�更化”。當時任樞密院使的章�,為了維護變法成果,他據理力爭。他針對司馬光反對免役法奏疏:“凡疏略未盡者,枚舉而駁奏之。”宣仁太後大怒,劉摯、蘇轍、王覿、朱光庭、王岩叟、孫升交章擊之,黜知汝州。  在前麵小刀說過,司馬光盡廢新法是有失商榷的做法,打擊麵太大,將很多合理的於國於民有利的製度也一並廢去是不明智的。很多支持舊法的朝臣也反對這種做法,當時朝中另一重臣範純仁也曾勸阻過,但司馬光一意孤行。得到宣仁太後的支持,反對派的勢力大漲,而章�不惜丟掉高官厚祿,捍衛新法,是難能可貴。  哲宗親政後,他不滿當初宣仁太後和元�黨人把他當作傀儡。在還沒有起用章�時,即采納李清臣、鄧溫伯等人的建議,紹述“先帝遺業”,罷免宰相呂大防以及蘇轍、範祖禹等重要元佑朝臣。在蘇轍的謫詞裏說:“垂簾之初,老奸擅國,置在言路,使詆先朝,反以君父為仇,無複臣子之義。”哲宗對無“君臣之義”的元�黨人,恨之入骨。即使沒有起用章悼,斥逐元�黨人已是勢之必然。  宋史稱章�執政“凡熙豐舊法悉加追複。”而事實上元豐之政已多異於熙寧之政,而“紹述”之政又有異於元豐之政。“悉加追複”者,是變法的名目,而在這些名目下的具體內容上有所變更的。有些變更是好的,如將百分之四十的青苗率降為百分之二十,將免役寬剩錢減少,這些對勞動人民是有好處的。有些則表現章�他們對權貴勢力的妥協,如擴大權貴特權,元豐間已免了宗室貴戚之役,紹聖時又擴大為“所有皇太妃緦麻已上親”還規定“合出免役一百貫已上,每及一百貫減三分。”

所以說,“盡複熙豐舊法”,應屬宋哲宗在和宣仁太後一派的政治鬥爭中所依據的政治綱領,這頂帽子套在章�個人身上,著實大了點。

二.黜逐元�朝臣

  這一點,實事求是說,章�是要負責任的。“(�)引蔡卞、林希、黃履、來之邵、張商英、周秩、翟思,上官均居要地,任言責,協謀朋奸,報複仇怨,大小之臣,無一得免。”對於政敵,章�的報複心是很強的,對政敵沒有一點寬恕之心,也傷害了許多不應該傷害的人(比如蘇軾)。《宋史》第471卷記載:妻張氏甚賢,�之入相也,張病且死,屬之曰:“君作相,幸勿報怨。”章�的妻子臨死前勸過章�,但章�未能做到,而是“即以其人之道,還以其人之身”。  “即以其人之道,還以其人之身”。這樣說,是因為當時的新舊兩黨鬥爭激烈,無論誰上台,對另一派皆恨不能製對方於死地,大有趕盡殺絕之舉。(再次默哀下兩頭不討好的蘇軾,汗~)人都知差點讓蘇軾丟了腦袋的“烏台詩案”,而對元�年間的另一場“詩案”則鮮有人知。此案最終造成神宗朝的宰相蔡確貶死於新洲。而此間為掀起這場慘烈的政治風波,宣仁太後領導的舊黨一派所用之手段,性質之惡劣,於“烏台詩案”相比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所以,“黜逐元�朝臣”隻是殘酷的政治鬥爭的結果,新舊兩黨都是彼此彼此。同時要說明的是,在徽宗崇寧、大觀年間對“元�黨人”的大肆政治迫害,實屬後來冒充新黨的蔡京集團所謂,是不能賴到當時已經獲罪流放不久便向閻王報到的章�身上的。

三.肆開邊隙

  這條罪狀加得實在是有點莫名其妙,把章�為大宋江山立下的赫赫武功也當作一大罪狀,謂之“肆開邊隙”,詭異至極。  在重文治輕武修的北宋,邊境一直危機四伏,北有遼、夏,南方交趾經常寇邊為患,四川、荊湖一帶少數民族中的貴族也割地自據。在“和戎”政策上,變法派和保守派采取截然不同的主張。以韓琦為代表的保守派主張,馳武備、釋寇疑;以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則主張,修武備,振武功。王安石執政八年,收複河湟,幅員二千餘裏;平定荊湖“諸蠻”,四川“諸夷”,擊敗交趾(今越南)的入侵,基本上安定了當時的邊境。  而章�經製荊湖蠻事三年多(1072~1076)招降“梅山洞蠻”、“五溪蠻”,擊平“江南蠻”,並遣別將熊本招降“四川諸夷”,收複版圖四、五十州。可以說章�對北宋邊境的穩定,是做出不容置疑的貢獻的。  反觀元�時期,司馬光當政,“諸蠻”、“諸夷”複叛,他對西夏采取的是屈辱求和的政策。1086年西夏對北宋提出領土要求,“遣使求蘭州、米脂等五寨。”司馬光、文彥博主張與其讓西夏武力取擊,不如自動放棄“此無用之地”,且欲“並棄熙河”。而變法派安濤固爭之說:“自靈武而東,皆中國故地,先帝有此武功,今無故棄之,豈不取輕於外夷邪?”直到前通判河州孫路《挾輿地圖》指出棄地的危害,司馬光才放棄這個主張。至元�五年二月(1090年)保守派屈於西夏的武力威脅,結果還是將米脂、葭蘆、浮圖、安疆四寨割給西夏。“夏得地,益驕”(16)不斷侵犯北宋邊境。元�六年寇麟州,七年寇環州,紹聖三年複寇�延,陷金明寨“夏人得四寨連歲畫界未定,侵擾邊境”。  待“紹述”時期,章�執政,采取果斷措施“請絕夏人歲賜,而命沿邊諸路相繼築城守要害,以進拓境土,凡五十餘所。”(18),並以“淺攻撓耕”的戰略。以積極防禦西夏的進犯。元符元年(1098)十月在知渭州章�的指揮下,取得平夏城之捷,擊敗西夏三十萬大軍。“由是創州一,城寨九”。自此“夏人不複振”“�與章�同宗,言多見采。”可見取得同西夏戰爭的勝利是章�部署的。至元符二年(1099年)二月,夏人叩關求和,十月“夏人屢敗,遣其臣令能嵬名濟等來謝罪,且進誓表,詔許其通好,歲賜如舊。自是西陲民少安。”  所以,從上述史實看來,其一,邊隙原有,非章�開之。其二,保守派對西夏妥協的結果是連歲“侵擾邊境”,章淳堅決反擊的結果,卻贏得西陲邊境安寧。  《宋史》對章�的這些武功,責之以“肆開邊隙”,而對司馬光等保守派屈辱求和,棄地千裏卻不予理論,是值得深思的。

四.詆誣宣仁後

  《宋史》稱章�“詆宣仁後,謂元�之初,老奸擅國。”哲宗親政後,亦有章�慫恿哲宗“追廢”宣仁後。“老奸擅國”這個詞用在堂堂北宋皇太後身上,實在是相當嚴重的。但是,問題的關鍵是,這句話不是章�說的,而是中書舍人林希在紹聖元年(1094)追貶司馬光、呂公著等人的製詞說的。把這樣一個詞用在一個女人身上――事實上,除了政治上為保守派,宣仁太後不失為宋朝曆史上比較好的一位後妃――林希本人後來是很後悔的,擲筆於地曰:“壞了名節矣!”(《宋史》第343卷)大約是因為說過這句話,林希本人隻是“壞了名節”,入“奸臣傳”的隻有章�等人啊。不過,林希寫這樣的話,章�一定是知道並同意的,甚至林希的這篇製詞,應該是在作為新黨領導人的章�等人的授意下寫的。所以章�是應該為這個詞負責的。  但究對宣仁太後的詆毀,說到底還是新舊兩黨的政治鬥爭。對於舊黨自皇權上獲得力量的來源――宣仁太後,自然是新黨的打擊目標。元符元年(1098),章�、蔡卞、邢恕等人以宣仁太後在神宗彌留之際企圖“廢孫立子”為由,請求哲宗下詔廢宣仁太後為庶人。雖說宋朝已有“廢孫立子”之先例,在再早的朝代亦有,但若宣仁太後當初真有此意,哲宗也是坐不到這個皇帝寶座的。畢竟他即位時不過十歲,以這個年紀即位,難道就對宋朝子民來說是件好事嗎?這完全是章�等人為排除政敵而撲風捉影捏造的。應該說,這的的確確是誹謗和誣陷,但《宋史》一麵否認此事,一麵又以此作為章�等人的罪證,就值得玩味了。章�等人隻是說了當時的一個傳聞,他們沒有背叛國家,加這個罪名,是出於維護皇權的角度加上的“奸臣”之佐證。畢竟,在古代,誣詆太後,就相當於詆毀皇權,這可是重罪。  四  總結看來,章�其實還是一位富有遠見、無私無畏、忠於職守的丞相。  隻是,曆史總是由勝利者書寫,不是麽?

章�墓

章丞相子厚由樞政歸吳。致端住靈山。”其時端是靈山上孝感禪院內的一位僧人,叢林雅號端獅子,一身獅子功,是那時的名僧,章�與之相處甚好。想必就是在那段時間,他見識了靈山的幽靜。靈山也是著名的陰宅之地,自身高聳綿延象一條遊龍,兩側有護山向前,對麵又低橫一暗山,山腳下有一條溪流蜿延而過。從風水說,無可挑剔的最佳墓地。據史記載、陳霸先的父親與哥哥,都葬在這座山上。隋時,還有九個女兒將他們的父母也葬在此山頂。章�墓現已被盜,地方誌和當地的章氏家譜都顯示章�與當地關係密切,其卒後葬於當地(家譜還顯示章�父母及子孫也葬於當地)。據稱當年曾有墓誌出土,且其上僅存“章�”二字,其餘文字皆被人為磨平;後墓誌不知所蹤。此石翁仲、石像生即該墓墓前文物。

人物評價

王夫之《宋論》評價

“章�之邪,卓然無待辨者”(《宋論》卷六《神宗》)

“是安石之法,未足以致宣、政之禍;惟其雜引呂惠卿、鄧綰、章�、曾布之群小,以授賊賢罔上之秘計於蔡京,則安石之所以貽敗亡於宋者此爾。”(《宋論》卷八《徽宗》)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